仁爱礁,这片位于中国南沙群岛深处、归属海南省三沙市管辖的潟湖水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成为了一个异常敏感的国际焦点。
问题的核心,在于一艘菲律宾海军名为“马德雷山号”的老旧坦克登陆舰。
这艘军舰自1999年5月起,就以一种极不光彩的方式——“机械故障”坐滩于此,并且这一“故障”,竟然奇迹般地持续了超过9000天,至今仍像一个锈迹斑斑的钉子,扎在中国的蓝色国土上。
菲律宾方面不仅没有将其拖走的意思,反而持续派人驻守,轮换人员,运送物资,甚至包括用于加固这艘破船、妄图将其变为永久据点的建筑材料。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搁浅意外,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旷日持久的非法侵占。
要理解这场争端的根源和性质,我们得先看看仁爱礁本身。
翻开地图,它在浩瀚的南海中有着清晰的坐标:北纬9°39′到9°48′,东经115°51′到115°54′。
它就位于中国美济礁的东南方向,距离大约31.5公里。
整个礁盘南北延伸约15公里,东西宽约5.6公里,中间围出了一个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潟湖。
这片潟湖水不算太深,大约20到23米,足以让30吨级的小型船只通过礁盘上的通道进入内部。
在和平时期,这样的地理特征本应是海洋生物的天堂,渔民避风休憩的港湾,如今却因非法坐滩的军舰及其带来的污染与对峙,蒙上了阴影。
菲律宾的行径,从一开始就缺乏合法性。
回顾历史,仁爱礁的主权归属其实毫无争议。
早在1935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将这片礁盘命名为“汤姆斯第二滩”。
到了1947年,为了规范南海诸岛名称,又将其改称为“仁爱暗沙”,“仁爱”这个名字就此确立下来,并在1983年被正式命名为仁爱礁。
国际法层面更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战结束后具有法律效力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清晰地确认了中国收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被日本窃取领土的权利。
1948年,中国政府官方发布的《南海诸岛位置图》,更是明确无误地标注了仁爱礁的位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继续行使主权,1987年,中国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就曾登上仁爱礁,并设立了主权标志物。
这些历史脉络和国际法理依据,就像礁盘上坚固的基石,不容撼动。
我们再看看菲律宾自己的领土边界是如何划定的。
翻开历史条约档案:1898年美国和西班牙签订的结束美西战争的《巴黎条约》,划定了当时西班牙割让给美国的菲律宾群岛范围;1900年美西双方进一步签订的《华盛顿条约》,以及1930年英国与当时统治北婆罗洲(现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公司签订的边界条约,都清晰界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边界。
所有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条约,其划定的菲律宾领土范围,都未曾、也不可能包含远在南沙群岛腹地的仁爱礁。
所以说,菲律宾对仁爱礁的任何主权声索,都是空中楼阁,既违背了历史事实,也完全不符合国际法。
然而,菲律宾却选择了一条非法坐滩、长期霸占的道路。
1999年5月那场所谓的“机械故障”,就是这场闹剧的开始。
自那以后,“马德雷山号”就像一块赖皮膏药一样粘在了仁爱礁上。
菲律宾不仅没有履行其应尽的义务——修复或拖走故障船只,反而变本加厉,持续派遣人员驻守在这艘破舰上,定期轮换,并不断运送补给物资。
这种行为的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想通过事实上的长期存在,来制造一种“实际控制”的假象,为其非法的领土主张张目。
这种策略在国际争端中并不新鲜,但菲律宾将其演绎得尤为顽固和持久。
更令人警觉的是,菲律宾的行动在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升级态势。
一个重要的节点出现在2024年7月。
在此之前,菲方通常只在破船上维持象征性的存在,人数一般在7到12人左右。
但到了2024年7月,这个数字突然激增至30多人。
人数的猛增显然不是生活所需,更像是一种加强实际控制、强化存在感的挑衅举动。
中方出于人道主义考虑,长期以来一直对菲方向坐滩军舰运送基本生活物资的行为保持监视,允许其在接受检查后补给。
但这种克制并未换来对方的收敛。
进入2025年,局势进一步紧张升级。
8月中旬,菲律宾拉拢外部势力介入的意图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8月15日开始,菲律宾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在南海区域启动了代号“ALON”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
参演兵力据称达到了3600人。
这种在敏感海域、敏感时间点引入域外军事力量的行为,无疑是在火上浇油,严重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迅速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强烈不满和严正交涉,明确指出外部势力的干预只会加剧紧张局势,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仅仅几天后,8月19日,菲律宾方面的挑衅行为达到了一个新的危险高度。
这一次,他们不再满足于偷偷摸摸运送物资,而是直接从非法坐滩的“马德雷山号”上释放下两艘小艇,以极其莽撞且不负责任的方式,高速、近距离地接近正在仁爱礁海域执行维权执法任务的中国海警船。
这简直就是在玩火!稍有差池就会酿成船毁人亡的严重事故。
菲方这种行为,被广泛解读为一种典型的“碰瓷”伎俩,妄图通过制造摩擦甚至事故,来博取国际同情,抹黑中国正常的执法行为,为其下一步行动制造借口。
面对菲方这种公然挑衅和危险举动,中国海警部门的反应是迅速、专业且强有力的。
中方立即启动了最高等级的应急响应预案。
现场迅速集结了包括5艘大型专业海警船、11艘机动灵活的硬壳快艇以及9艘熟悉海况的民兵船在内的强大海上力量。
这支混合编队并非简单聚集,而是立刻根据现场态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相互协同的包围控制网,有效阻断了菲方小艇的危险航线,并控制了事态发展区域。
与此同时,中方还出动了直-8重型多用途直升机和先进的旋戈-36垂直起降无人机,在事发海域上空进行不间断的盘旋监视,构建了覆盖海空的立体监控体系。
这种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确保了中方能够实时掌握非法坐滩船只及菲方小艇的一举一动,防止其再度铤而走险或偷运违禁物资。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海上维权执法形势,特别是在面对菲方不断升级的骚扰和可能的武装对抗风险时,中国海警力量对其海上执法装备也进行了必要的强化升级。
在一些承担快速拦截、近身管控任务的硬壳快艇上,可以看到加装了用于威慑和自卫的重机枪。
大型海警船上的高压水炮系统,也处于随时待命的状态。
这些水炮不仅是驱离非法船只的有效非致命武器,其强大的水压也具有相当的威慑力。
例如,现场的中国海警21551艇,就被认为凭借其优越的机动性能和火力配置,有能力在冲突情况下最快6分钟内有效控制菲方的中小型船只。
这些装备升级是中国海警依法履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必要保障,展现了中方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除了直接应对菲方的危险动作,中方在仁爱礁海域的整体管控策略也变得更加严密和系统化。
尤其是在切断了菲方利用小艇“化整为零”偷运物资的渠道后,中方在仁爱礁周边海域构筑起了更加牢固的防线。
实际上,在2024年7月双方发生较大摩擦之后,曾经有过一个临时性的安排:中方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允许菲律宾在2025年4月之前,进行7轮针对坐滩舰上人员的基本生活物资补给,并且每次补给行动都必须全程接受中国海警的登船检查监督。
这个安排本已是对菲方非法行为的最大限度的克制和容忍。
然而,菲律宾一方却再次辜负了中方的善意。
真实情况是,从2025年1月到7月这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海警在例行检查和拦截行动中,累计发现了29次菲方船只试图利用补给机会夹带违禁物资的行为。
这些被查获的非法物资总量达到了23吨之巨!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在这些违禁品中,竟然有约30%(即近7吨)是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
菲方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将这些材料运送上坐滩军舰,用于加固这艘随时可能解体的破船,妄图将其永久非法固定在中国仁爱礁上!这是对双方之前达成的谅解和临时安排的赤裸裸的背叛和践踏。
面对菲方这种毫无诚信、屡教不改的行径,中方在8月19日菲方危险碰瓷事件发生后,果断采取了更强有力的措施。
中方进一步收紧了仁爱礁附近海域的航道管控,明确禁止任何菲律宾船只靠近仁爱礁12海里的范围。
同时,在仁爱礁潟湖那个关键的、可供小艇进出的东南口门处,中方布设了高密度的渔网或其他水下障碍物。
别小看这些渔网,它们结合天空中盘旋的无人机提供的实时高清监控画面,形成了一道物理与电子监控相结合的无形屏障。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立竿见影,彻底切断了菲方试图利用夜色或复杂海况,偷偷摸摸派遣小艇靠近“马德雷山号”运送任何物资(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生活补给)的可能路径。
潟湖口被堵死,外围12海里被划为禁区,菲方坐滩人员彻底成了“瓮中之鳖”。
这还不够。
从8月20日开始,中方在仁爱礁周边海域的维权行动进入了更具实战意味的新阶段——启动了系统性的海上封控演练。
演练科目针对性极强,包括模拟使用高压水炮对擅闯禁区的目标船只进行警告性射击、多艘舰艇协同进行高速包抄拦截等等。
这些演练绝非花架子,而是真刀真枪、贴近实战的模拟。
中方就是要通过这些行动,向菲方清晰地传递一个信号:中国海警有能力、有决心、有手段,牢牢掌控仁爱礁海域的局势,任何非法闯入和挑衅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演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面对中方构筑的铜墙铁壁,菲律宾一方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自2025年5月16日以来,困在“马德雷山号”军舰上的那些士兵,已经整整3个多月没能获得一次完整的物资补给。
他们目前的生存状态,只能依靠舰上极其有限且日益减少的存粮和淡水来勉强维持。
到了8月23日,中方在仁爱礁海域的部署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规模。
根据各方观察,现场集结的海上力量包括多艘大型海警船、专业执法艇,甚至还有可搭载大量无人机的特殊勤务船(被外界称为“无人机母舰”),总数达到了约20艘之多。
这些船只并非随意停泊,而是根据任务分工,在仁爱礁外围和关键航道附近,构建了一个结构紧密、功能互补的双层封锁圈。
外层力量主要负责警戒、拦截试图靠近的大型船只;内层力量则牢牢控制住潟湖入口及周边敏感水域。
这个封锁圈像铁桶一般严密,真正做到了“外防补给输入,内控人员流动”。
更有意思的是,一部分中方舰艇甚至前出到了距离菲律宾本土吕宋岛仅25至30海里的海域进行巡逻。
这一举动具有强烈的战略威慑意味,清晰地告诉菲方:中国不仅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岛礁,其维权力量也能有效地前出到菲方近海,对菲方可能的冒险行为形成强大的反向压力。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便面临着坐滩军舰上人员生存状况急剧恶化、补给线被彻底切断、中方海空力量严密围堵的不利局面,菲律宾官方的一些表态却依然表现得异常强硬,颇有“死鸭子嘴硬”的味道。
就在8月22日,菲律宾武装部队的总参谋长罗密欧·布劳纳将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发出了极具挑衅性的言论。
他宣称,如果中国人员胆敢登上存在争议的“马德雷山号”军舰(请注意,他刻意使用了“争议”一词,试图混淆主权归属),这种行为就将“触发”菲律宾一方所谓的“交战规则”。
布劳纳甚至进一步扬言,如果有菲律宾士兵在此过程中死亡,就将跨越总统小马科斯设定的“红线”。
这番言论充满了火药味,无异于在已经极度紧张的局势下公开进行战争威胁和煽动。
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充分暴露了菲律宾部分势力妄图绑架国家政策走向、通过制造危机甚至冲突来谋取政治利益的危险意图。
这也从反面印证了中方加强戒备、升级应对措施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菲律宾为了给自己的非法行径辩解,甚至开始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倒打一耙。
在中方严密封锁导致其偷运加固材料无望、坐滩舰状况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菲方一些官员和媒体开始在国际场合散布言论,声称中国在仁爱礁一带的活动“破坏了当地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
这种指责可以说是极其荒谬和虚伪的。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一艘锈迹斑斑、已经在海上漂浮(坐滩)了二十多年的老旧军舰,本身就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
根据多家国际研究机构的卫星监测和遥感分析报告显示,“马德雷山号”登陆舰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漏油问题。
这些泄露的燃油、润滑油等污染物,持续不断地渗入仁爱礁清澈的海水和珍贵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长期生态损害。
卫星图片清晰地捕捉到了油污扩散的痕迹。
真正持续破坏仁爱礁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恰恰是菲律宾非法坐滩的那艘破船!菲方试图将生态破坏的帽子扣在中国头上,不过是其惯用的混淆视听、转移矛盾、博取同情的伎俩罢了,完全经不起事实和科学的检验。
在中方严密的封锁和管控下,“马德雷山号”上的生活状况正愈发艰难。
据一些非官方的消息渠道透露(请注意,菲方对此类信息管控较严,官方发布往往滞后或模糊),舰上的菲律宾士兵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最为紧迫的是淡水短缺问题。
靠储存的桶装水或雨水收集系统,显然难以支撑30多号人长期消耗。
其次,基本的医疗物资也早已告罄。
在高温、高湿、通风条件极差、卫生状况堪忧的破旧船船舱内生活数月,士兵们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据悉,舰上已经出现了多人中暑和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没有药品,缺乏清洁的水和食物,得不到及时救治,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
这艘非法坐滩的军舰,正从一个侵占的象征,逐渐变成困住菲方士兵的“海上铁棺材”。
面对如此困境,中方展现了大国的胸襟和解决问题的诚意。
中国政府多次重申,愿意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考虑为舰上人员的紧急人道需求提供必要的协助。
但是,中方也划出了清晰且不可动摇的原则底线:任何援助或谈判的前提,必须是菲律宾首先承诺并立即着手拖走近在咫尺、非法坐滩二十多年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
中方明确表示,将这艘象征非法侵占的破船彻底移走,是解决仁爱礁问题的唯一基础和起点。
中方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主权换补给”交易,绝不会允许菲方利用人道主义危机作为筹码,来换取其继续非法滞留的合法性。
主权问题不容谈判,不容交易!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坚如磐石。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菲律宾官方对于中方提出的“拖船换和”这一务实解决方案,尚未给出明确、积极、正式的回应。
或许菲方仍在观望,或许其内部存在分歧,或许还在幻想外部势力的强力干预。
但中方显然已经不再被动等待。
在8月份进行的系列海上封控和维权执法演练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动向是:中方已经在相关海域部署了具备强大拖曳能力的大型专业拖轮以及用于打捞作业的工程船。
更重要的是,中方海警及支援力量在演练中,专门模拟了在复杂海况和对抗环境下,对“马德雷山号”这类大型坐滩舰艇进行强制拖离的全流程作业!从靠近、固定缆绳,到克服阻力拖曳,再到应对可能的干扰,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贴近实战的推演和操作训练。
这传递出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中国有充分的决心、周密的准备和强大的能力,独立自主地解决这个拖延了二十多年的顽疾。
只要菲方继续无视国际法和历史事实,顽固坚持其非法侵占的错误立场,拒绝拖走坐滩军舰,那么,解决仁爱礁问题的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中方手中。
时机成熟之时,一声令下,这艘锈迹斑斑的“钉子船”及其承载的非法侵占历史,将被彻底终结。
仁爱礁,必将恢复其应有的宁静,真正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这一天,或许已经不再遥远。
配资交流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